细读晚清历史不难发现,很多历史大事背后都有太监的影子。而说到清朝的太监,最鼎鼎大名的便是大太监李莲英了。李莲英虽出身卑微,却精灵乖巧,深得慈禧宠爱,可谓是当时众太监们的偶像。有关李莲英的故事也在正史、野史中演绎得层出不穷、五花八门。那么,这个李莲英在历史上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咸丰五年(1855),直隶河间府大城县李贾村有一个叫李英泰的穷孩子,7岁时因左腿膝盖受伤,久治不愈之后伤口化脓成疮。心疼孩子的老父亲,为了给孩子看病,便带他去了趟北京。此时,在北京西直门外有一个卖野药的人,在端详了李英泰一阵后,说这孩子长的是人面疮,治晚了就没救了,幸好我的药专治此症,用我的药包好。然后,这个卖药人又拉着李英泰左看右看,比划着说,这孩子长得大耳厚唇,眼睛深邃,貌有奇相,是铁扫帚命,10岁以后会上克父母,下克兄弟姐妹,你家必定要大祸临头。闻听此言,李英泰父子赶忙上前请求破解之法。在花了五个“咸丰重宝”之后,卖药人支招说:破解之法有两条,一是入佛门,出家当和尚;二是入皇门,进宫当太监。还说,这孩子要混好了,可能还有大出息哩!
您别说,这李英泰腿上的疮在抹了药之后,还真是慢慢好了起来,可一家人却从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几年之后,顶不住巨大的精神压力,老实巴交的孩子父母遂决定让小英泰去当太监,或许还真能混出个人样来。
小太监李英泰先是在郑亲王端华府中听差,不久被端华送入皇宫御花园钦安殿照应香火。说来也巧,钦安殿供的是真武大帝,每逢朔望之日,慈禧太后都要来拈香祈福。而自从李英泰当差后,佛前的宝盖珠幢、祭神用具总是收拾得一尘不染、光洁整齐。慈禧太后见他心细灵活,便调他到内宫伺候御前起居。当时京城流行一种新发型,喜欢漂亮的慈禧太后听说后也很想试试,可惜宫内没人会做,使她非常郁闷。此事被细心的李英泰从同乡沈玉兰处听说后,便留了个心眼儿,暗中揣摩起新发型的梳法来。等到练得差不多了,李英泰便苦苦哀求沈玉兰帮他向慈禧推荐。不用说,经过苦练的李英泰,其梳头技术果然让慈禧太后非常满意。于是,慈禧便钦定李英泰专给自己梳头。以后聪明伶俐的李英泰又陆续做出许多新的发型,甚得慈禧欢心。从此时来运转,日见恩宠,逐渐由梳头太监提升为总管太监。据《奴才小传》说,李莲英这个名字,就是慈禧太后于同治元年夏天亲自赐名李英泰的。
低调行事,老佛爷身边红人
李莲英虽然成了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但也不是没有竞争对手。那时,除了李莲英外,太监安德海也得到了老佛爷的恩宠。只不过,红得发紫的安德海为人嚣张,得罪了不少人。有一年慈禧太后秘密派安德海到苏杭地区为皇家置办衣物面料,安德海竟公然以太监身份招摇过市,大肆向沿途官员索贿。一直对安德海看不惯的山东巡抚丁宝桢遂抓住这个藉口,以清廷祖训“太监不得出宫”为由,以假太监的名义将安德海处死。慈禧得知后虽然十分伤心,却因为不能违背祖制,也不好声张。安德海既死,李莲英前进道路上的最大绊脚石也随即搬除。从此,没有了对手的李莲英便逐渐成为慈禧太后跟前的大红人,22岁就被提拔为副总管太监,赏戴四品顶戴花翎。
尽管如此,得势后的小李子仍十分低调。1886年北洋海军建设已初具规模,李鸿章奏请朝廷派员前来阅兵。慈禧太后本打算派醇亲王奕澴前往视察,但胆小怕事的奕譞生怕慈禧猜忌他擅权,便主动请求让李莲英陪同前往,以示自己没有二心。慈禧太后也想趁着这个机会让李莲英出去见见世面,于是便派醇亲王为朝廷正使、李莲英为副使,前往威海视察海军。而太监作为朝廷钦差大臣外出视察,这在大清历史上是头一次。这事儿换了安德海,那尾巴肯定翘到天上去了,而李莲英则不然。为了避免别人说闲话,李莲英出发前还特地把慈禧太后破格赏赐给他的二品顶戴换成四品顶戴,然后规规矩矩地跟在醇亲王后面出发了。一路上,年轻的李莲英丝毫没有钦差大臣的架子,一路跟在醇亲王的后面,好生伺候,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李莲英是专门来伺候醇亲王的。甚至连醇亲王晚上用的洗脚水,都是李莲英亲自去打的。为此,李莲英还一个劲儿地说自己以前没机会伺候王爷,这次一定要多尽点孝心,此言一出立刻把老实憨厚的醇亲王感动得连连拱手。到了威海阅兵的时候,李莲英也刻意与醇亲王、李鸿章保持着一定距离,他捧着醇亲王的大烟袋,退后半步,低眉敛目,一言不发,活像是给醇亲王站班伺候的太监。沿途当中,李莲英也不随意结交地方大员,那些准备好了贵重礼品想要讨好他的人,根本就进不了门,见不着面。这次阅兵,李莲英可谓低调,给慈禧太后挣足了面子,也堵住了那些大臣们的嘴,事后慈禧太后满意地说:“总算我没白疼他。”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慈禧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李莲英跟随她一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就是因为学会了揣测主子的脾气和爱好,时时处处谨慎小心。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完全摸透了慈禧的心理,时时处处都能迎合,因此慈禧也对他特别优待,1886年,慈禧提拔李莲英为内廷大总管,并亲赐黄马褂,二品顶戴花翎。由此他成了后宫之内最有权势的太监。第二年李莲英生日,各省督抚、京中大员纷纷送来寿礼。慈禧太后更亲自为其张罗,并亲赐玉猫一个,大幅寿字一轴,在宫中唱戏三天,让李莲英和自己并坐听戏,还把李莲英的母亲接到宫里看戏。不仅如此,就连平日里紫禁城内的御用点心,慈禧太后也专门留给李莲英吃。到了晚年,慈禧更对李莲英格外恩宠,1904年赏赐他全套蟒袍补服,这可是清宫太监空前绝后的荣耀。
处事圆滑,对光绪帝前倨后恭
仰仗着慈禧的宠信,李莲英尽管表面上仍然对人谦恭有礼,但也不时流露出张扬跋扈的势头,有时甚至连光绪皇帝也不放在眼里。1894年正值慈禧六十大寿,有一天光绪皇帝率领文武官员参加庆贺演习,身为演习总管的李莲英却直到午后才姗姗来迟,此时的光绪皇帝和王公大臣们已经足足等了三个时辰,一个个饿得饥肠辘辘。此时的李莲英不但面无愧色,还表情傲慢,丝毫没有一点道歉的意思。盛怒之中的光绪帝便把李莲英臭骂了一顿,不料李莲英却由此记恨在心,埋下了伺机报复的祸根。
这一年甲午战争爆发,原本准备大操大办的慈禧寿筵,被迫从简办理。筹办八个多月,花了540万两银子的万寿盛典未能如愿,老佛爷很是扫兴。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珍妃与其兄串通太监卖官一事,被李莲英暗中查明,并奏报了慈禧。此举犹如火上浇油,慈禧闻讯后勃然大怒,带着李莲英直奔光绪居住的养心殿。此时,光绪正和军机大臣们商量抗日军机大事,忽闻太后驾到,马上跪拜迎接。不料慈禧并不理会,反而厉声责问道:“我问你中日战争何时结束?谁要你天天主战,如今弄到这等地步,把祖宗留下的这个江山弄丢了怎么办?我看你如何收拾这个残局!”接着又对李莲英说:“把珍妃给我带来!”此刻养心殿上鸦雀无声。珍妃一到,慈禧如遇仇敌,火冒三丈,叫她把卖官一事从实招来。珍妃见事情已经败露,立刻跪在地上低头不语。盛怒之下的慈禧又叫一个小太监取来竹鞭,猛抽珍妃。光绪皇帝此时战战兢兢地跪在地上为珍妃求情,但无济于事。而李莲英却假仁假义地说:“老佛爷暂且息怒,免得伤了玉体,这事可以慢慢处治,难道别无他法?”这句话果然奏效,停止鞭打的老佛爷转而命令光绪当即下圣旨,将珍妃降为贵人。
戊戌***后,光绪帝被软禁在***的瀛台,处于慈禧太后的严密监视之下。当时有人为迎合慈禧,经常制造一些谎言,加重慈禧对光绪的反感。有一次光绪帝喃喃自语,被李莲英的一个心腹小太监听见,虽然没听清说些什么,但其谎称,皇帝暗自咒骂老佛爷,求神灵有眼早拿太后归天。慈禧闻听后勃然大怒,让李莲英直奔瀛台,责打可怜的光绪。光绪受此凌辱,气得吃不下饭。
经过这么几次事情,李莲英与光绪的个人关系自然不佳。但李莲英是个聪明人,他明白“皇上总是皇上”,万一将来光绪还政,以自己卑微的奴才身份,只有死路一条,他必须给自己留一条生路。于是决定就此打住,尽量修补与光绪帝的关系。而1900年的庚子事变也刚好给了他这么一个机会。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西逃,当时已是阴历八月,晚上颇有些秋寒之意。一行人夜宿乡村,慈禧住的卧室被褥铺陈周备,李莲英住的地方也有被褥。而堂堂大清光绪皇帝的住处却没有一件卧具,光绪一个人蜷卧在冰凉的土炕上,冻得瑟瑟发抖,无法入睡。小太监也全部走光,竟无一人值班。半夜起身小解的李莲英看到此情此景,顿生恻隐之心。于是,他便进屋跪在光绪面前说:“奴才们罪该万死。”随即把自己的被褥抱来让光绪用,自己则躲在墙角蹲到天亮。光绪见状十分感动,又想起自己被禁瀛台时,李莲英也曾设法将珍妃偷偷地送到瀛台与自己幽会,不禁对李莲英心存感激。日后,光绪还常常念叨这事,说:“若没有李俺答,我恐怕都活不到今日。”回到北京以后,光绪帝虽仍旧被慈禧太后继续软禁,可李莲英非但没有落井下石,还尽量给予光绪一点照顾。相比其他趋炎附势的太监们而言,不管李莲英出于何种目的,对光绪还总算厚道。
大厦将倾,一代权监黯然谢世
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李莲英也就失去了靠山。在办完慈禧的丧事后,年迈的李莲英主动申请次年退休。隆裕太后准其“原品休致”,就这样,李莲英依依不舍地黯然离开了他生活了51年的皇宫。出宫后,李莲英在靠近紫禁城东边的地方买了一套宅院。虽然不是很气派,却也足娱晚年。后来,李莲英又过继了两个侄儿作为嗣子,并购买了城内著名的饭店东兴楼三分之二的股份,晚年倒也过得逍遥自在。李莲英常常遥想当年,自己是何等风光,就连自己的名字,还是老佛爷给改的啊!可如今老太后走了,大清也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不复当年,老奴也不得不走了。
1911年春,在老佛爷去世三年后,李莲英随之而去。后来,他的嗣子们为了报答其养育之恩,不惜耗费重金,在北京城外恩济庄太监墓地里为他修了一座豪华坟墓。只可惜,这座坟墓在“***”期间被***彻底破坏,只有墓志铭上的拓片留了下来。至于他的那两个嗣子,则一个比一个败家,狂嫖滥赌之后把李莲英一生聚敛的财产变卖得一干二净。到了1930年的时候,北京德胜门市场上还经常能发现珍贵的皮草外褂、碧缕牙筒、翠樟围肩,大半是出自皇家的珍异古董。很多古董家都认定是李莲英生前所获得的恩赏御赐,纷纷出高价索求。而他的这两位嗣子则在抗战期间因贫病交迫,先后倒毙街头。一代权监的声威,也就从此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