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翁网叶翁网

叶翁网
叶翁网 YeWeng.Cn 专注于易学风水知识交流,感恩您的关注与分享。
文章13164浏览747853

坟前不祭四果,祭后不去三处,“四果三处”指的是什么?

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为方便与您分享,可以点个“关注”哦~

文 |云霄钰

编辑 |云霄钰

前言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十分重视祭祀活动,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以一种庄严而体面的方式来纪念先人,然而,祭祀并非随心所欲,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规矩。

“坟前不祭四果,祭后不去三处”这句谚语就提醒了我们一些祭祀的禁忌,那么四果和三处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四果

中国有一句民间传统俗语“上坟不摆四果”,这句话提醒我们在祭祖时对祖先要虔诚敬重,不能有失仪节,“四果”指的是葡萄、草莓、梨和桃子,这些水果在古代都是不宜在坟前祭祖的,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对生死和祖先的敬畏之心。

葡萄串联在一起,有“祸事连绵”之意,不宜用于祭祀,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葡萄串联在一起,预示着家族中的不幸会源源不断地发生,给家族带来厄运。

因此在祭祖的时候带上葡萄,往往被视为不祥之兆,预示着家族中的不幸会接踵而来,这与祭祖表达哀思、祈福的虔诚意图相违背,因此葡萄成为了坟前不宜摆设的果品之一。

而草莓表皮娇嫩,携带不便,又与“霉”谐音,被视为不吉利,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草莓的果皮非常娇嫩,经不起挤压和长途运输,很容易在祭祖的过程中被压烂变形,无法体现应有的礼节仪表。

同时,草莓与“霉”谐音,传统上被认为预示着腐败和衰败,如果在祭奠逝者的时候使用这样一种容易腐烂和与凶兆相关的植物,也被视为极其不敬的行为。

梨与“离”谐音,不应出现在表达思念的祭祀现场,在汉语中,“梨”与“离”谐音,传统上被赋予“分离”的涵义,而祭祖的目的,是表达思念和缅怀,与“离”的寓意相违背,因此,将梨摆放在坟前,被认为会打破生者与亡者之间的缅怀之情,不应该出现。

桃子寓意长寿,而已故之人不再需要长寿,在中华文化中,桃子象征着长寿,被视为可以带来长命百岁的果实,但是在祭奠已故之人时,长寿的寓意已经无意义,所以在坟前祭祖时摆上桃子,不仅意义不符,也有违礼节。

此外,从五行学说看,葡萄属木,草莓属火,梨属金,桃属土,而墓地属阴,不宜用五行食物祭祀,以免破坏阴阳平衡,中国古代思想中讲究阴阳调和,把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五行。

墓地属阴,根据五行生克原理,不应当用葡萄、草莓、梨、桃等五行食物祭奠,否则很容易破坏阴阳平衡,造成灾祸,这也是古人忌讳在墓前摆上这些果品的重要原因。

还有有说法认为,坟墓连接阳间与阴间,此消彼长,饮食不宜过多,以示对死亡的敬畏,在古代观念中,坟墓被视为连接阳间和阴间的通道。在祭祖的时候需要遵循“此消彼长”的原则,不能携带过多饮食祭品,以示对死亡的敬畏,不要破坏两界的平衡,太多的水果等食物,也有违坟前肃穆的氛围。

最后在选取祭品时,还要注意避开先人生前不喜食的果品。

三处

老一辈有传言,祭拜结束后,还有“三处”不宜涉足,否则会招来霉运。

第一处是亲友家,他们认为,祭拜结束后,身上会沾染阴气,若去亲友家串门,可能会将霉运传染给对方,因此最好避免拜访亲朋好友,在古时,祭祀时手持香蜡纸,也不能进入他人住宅,因为这些供品仅供另一个世界使用,这种忌讳源自老祖宗们对未知的敬畏之心,也体现了他们对生命的珍视。

第二处是僻静之地,虽可外出踏青,但不可深入荒无人烟的地方,一旦遇险,呼救无门,再者,老祖宗认为,该处阴气太浓,非福地,易招来灾祸。在乡村,人们更是避之唯恐不及。

最后就是河畔水边,虽然河水解冻,正值绿意盎然之时,但老祖宗忌讳在鬼节玩水,担心会招来凶险,此外,天候转暖,水温仍低,易感冒引发疾病。

此外,还有人将“三处”解释为破庙、荒坟和火葬场等悲情之地,这类地方氛围凄清,停留过久,心境易受其影响,变得悲伤压抑,

当代人或许无法理解这些看似迷信的忌讳,但它们终究蕴含前人对未知的敬畏与对生命的珍视,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抱着一颗敬神敬鬼、爱护生命的心,谨慎而有礼地对待逝者。

还有哪些祭祖的习俗和谚语

清明节不仅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关于祭祖和扫墓的民间习俗和谚语也非常值得关注。

除了“坟前不祭四果,祭后不去三处”这句俗语,还有许多与清明祭祀有关的俗语,在清明扫墓时,女婿不宜随同前往岳父母的坟前,有句谚语说“女婿莫上坟,上坟辱先人”。

在传统观念中,女婿属于外姻,不应参与妻子家族的扫墓礼仪,当然,如果与妻家关系融洽,也可破例同去,重要的是尊重不同家族的情感,这种禁忌其实源自古代封建婚姻制度下妇女地位低下的现象。

传统社会重男轻女,嫁到丈夫家中的女子几乎“断绝”了与娘家的联系,被视为丈夫家族的外人,当然这种隔阂今天已不复存在,现今许多夫妻感情非常好,女婿也与岳父母关系亲密,甚至比妻子更孝顺,如果各方面关系协调,也没有必要纠结于传统观念,可以让女婿参与扫墓以表达哀思。

已嫁女儿在清明节也不宜回娘家扫墓,否则被认为会影响娘家的香火,“清明闺女不上坟,上坟娘家无后人”的谚语就是这个意思,这源自封建婚姻制度下的保守观念。

实际上,如今许多女性与娘家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有自己的子女,也会定期回娘家探望,她们当然有权利选择回娘家扫墓以表达哀思,重要的是各方面沟通协调,不要因参加不同家庭的扫墓活动而在两个家庭之间造成矛盾。

选择清明节扫墓的日期也有讲究,“上单不上双,寒食不挂青”意味着选择单数日子,并避开寒食节,这与阴阳五行说相关,也体现出对传统节日的尊重。

除此之外,民间也有许多关于扫墓准备的谚语,“一月不上两次坟,一人不上两年坟”,这句话意味着家族成员应集体参与,每年按时扫墓,显示团结。

现今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每年能回家的时间有限,如果部分人回不了家,其他家庭成员也应代表他们完成扫墓,取而代之地表达哀思。

清明祭祖习俗的由来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古老的扫墓习俗由来已久,其根源可追溯到汉代以来的家族墓葬形式。

在汉代,儒家文化提倡“孝”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子孙要承袭祖业,延续香火,但当时普通百姓基本还是行“土葬”,只有达官贵人才有昂贵的石窟墓,每逢清明,普通老百姓多是在自家院落里简单祭奠几柱香,只有权贵才会专程回墓地祭祀。

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阶层分化,家族墓葬在贵族中间开始流行。,子孙后代会选择一处风水宝地,集中安葬祖辈,每逢清明,宗族成员就会云集而来,除了清理墓地、烧香祭拜,也会就地摆酒设宴,聚会商议家业。

到了唐代,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清明扫墓的规模日益扩大,不仅贵族阶层,平民百姓也开始仿效举行墓地祭祀,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就是描写当时民众蜂拥返乡的景象,唐玄宗还明文规定寒食节后一日为墓祭日,使之成为全民共同的法定假日。

在宋代,清明扫墓习俗更加普及,不仅家家坟头烟,就连没有祖辈的游子也会专程返回故乡,只为寻一处蛛丝马迹参与扫墓,寄托哀思.

到了明清时期,墓葬已从氏族公墓发展为个人或家庭的小型墓地,但清明扫墓的民俗依然保留,每年农历三月,城里人冒着雨水回乡下上坟。

清明扫墓祭祖的习俗发源于南北朝的家族墓葬,经历了唐宋时期的大众化,逐渐演变为我国特有的民族传统,并与清明这一节气相结合,成为华夏子孙共同遵守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主要就是承载着人们对先人的哀思。

结语

虽然现代社会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们仍然不能忘记民族文化中的智慧,合理的保留一些传统习俗,既能弘扬中华文化,也让我们在变迁中找到精神寄托。

上一篇: 眼大神露,天生的苦命相
下一篇: 连生7胎、6次减肥失败,45岁开始第七次减肥,完成24年的梦想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