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干支与阴阳五行”探源(初定稿)
金栋按:中医经典曾说,为医者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气交变大论》《著至教论》)。《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天文历法乃中医理论体系阴阳五行之本源,而干支又为历法而设,故皆当知之矣。
据现代相关学者考证,阴阳五行说源于史前天文历法,用于表示年、月、日等时间历法概念,“天文历法中的阴阳五行,一可以重复,二可以实证,三可以测量,四可以定量”(刘明武《换个方法读内经》),是真正的科学!可谓“百姓日用而不知”(《周易·系辞传上》)。
有人认为,“干支与阴阳五行”源于《易经》,殊不知,实非如此!就其本源之说,简述如下。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说:“支干之称,东汉以前无有也。古人称十干为十日,称十二支为十二辰。”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已有数千年之历史,乃中国天文历法之重要基础,颇具中国文明特色。在古代圣贤将干支相配组成六十甲子周以前之上古时期,无论是天干还是地支,皆各自独成体系,亦分别用于纪年、纪月、纪日。天干与地支,春秋战国以前称十日、十二辰;秦汉之际又称十母、十二子;两汉之际又称十幹、十二枝,即十日为树幹,十二辰为树枝,合称幹枝,后简化成干支。
因“十日”象征十个太阳,实即代表太阳一年在十条不同轨道上运行所致的太阳月,故十日为阳性。日为阳,阳为天,故十日又称十天干,先秦典籍《左传》谓之“天有十日”,即天干有十的十月太阳历法。日,天之太阳、太阳历也。
而“十二辰”则代表一年十二个朔望月、阴历月,乃由月亮圆缺周期所决定。月为阴,阴为地,故十二辰又称十二地支,简称十二支。辰之本义乃判定季节之准则。
1、伏羲氏创建甲历
据相关史料、少数民族彝族历法典籍《土鲁窦吉》及现代学者相关考证,干支是上古圣贤(伏羲氏时期)据天文、制历法判定时节物候之准则,用黑白点洛书河图符号表示。
据宋·刘恕《资治通鉴外纪》记载,伏羲氏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历法——甲历(非甲子),即用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计月序,一年十个月、一个月36天的上古时期十月太阳历,亦名阴阳五行历。如
刘恕《资治通鉴外纪·卷一·包犠以来纪·包犠氏》云:“包犠氏……纪阳气之初以为律法,建五气,立五常,定五行,始名官以龙纪,有甲历、五运,象法乾坤。”
(1)洛书符号表达的是上古时期十月太阳历法,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计月序,地支十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或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以记日序。乃“干支与阴阳五行”之本源,如下说:
①十月太阳历对五行之解释:十月太阳历一年360天分五季(时),用五行木火土金水表示,即春季是木,夏季是火,季夏是土,秋季是金(铜),冬季是水。一季72天,五季360天。剩余5~6为过年日。五季即是五行(运)、五气(五种季节气候)。行,运行、循行之义。
②十月太阳历对阴阳之解释:阴阳之解释有两种,即月分阴阳与年分阴阳。十月太阳历每季两个月,月分阴阳,奇数一、三、五、七、九月为阳,偶数二、四、六、八、十月为阴。年分阴阳,前(上)半年为阳,后(下)半年为阴。
③十月太阳历对天干之解释: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达的是十个月的月序,依次为甲月、乙月、丙月、丁月、戊月、己月、庚月、辛月、壬月、癸月。
十天干分阴阳,甲、丙、戊、庚、壬月为阳,乙、丁、己、辛、癸月为阴。
十天干配五行,甲乙配木,丙丁配火,戊己配土,庚辛配金,壬癸配水。
④十月太阳历对地支之解释:十月太阳历每月36天,分三旬每旬12天,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或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循环递次以记日序。依次为子(鼠)日、丑(牛)日、寅(虎)日、卯(兔)日、辰(龙)日、巳(蛇)日、戊(马)日、未(羊)日、申(猴)日、酉(鸡)日、戌(狗)日、亥(猪)日。
十二支分阴阳,子、寅、辰、午、申、戌日为阳,丑、卯、巳、未、酉、亥日为阴。
十二支配五行,寅卯配木,巳午配火,丑辰未戌配土,申酉配金,亥子配水。
(2)河图符号表达的是十二月阴阳合历,十天干记日序,十二地支记月序。
要之,干支最早(上古时期)皆各自独成体系,十天干用于记月——十月太阳历之月序,十二地支用于记日——十月太阳历之日序。
2、黄帝时期“大挠作干支”吗?
“大挠作干支”,战国秦汉等相关典籍记载如下:
(1)《世本·作篇·黄帝》:“大挠作甲子。黄帝令大挠作甲子。宋衷曰:‘大挠,黄帝史官。’”
(2)《吕氏春秋·尊师》:“黄帝师大挠。”
《吕氏春秋·勿躬》说:“大挠作甲子。”
(3)《大戴礼记·五帝德》:“黄帝……历离日月星辰。”
清·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说:“离……谓七政行所次也。《世本》曰:‘大挠作甲子,容成作历。’皆黄帝臣。”
(4)《史记·历书》:“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按:《世本》及《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
(5)蔡邕《月令章句》:“日,幹也;辰,枝也。大挠探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幹;作子丑以名辰,谓之枝。枝幹相配,以成六旬。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辰。”
(6)萧吉《五行大义》:“支干者,因五行而立名。昔轩辕之时,大挠之所制也。蔡邕《月令章句》云:‘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也,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幹;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辰。’阴阳之别,故有支干名也。”
据相关史料,大挠(桡)乃黄帝时之史官(或为黄帝师),曾受黄帝之命创制“干支”历法,名《黄帝历》。《黄帝历》是中国最早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以建子之月为一年开始;开观象授时之起点,创制干支表达阴阳五行,以闰月定四时而成岁,当是干支纪年法。据班固《汉书·律历志》记载,《黄帝历》乃古六历之一,其余有《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
据相关历法记载,干支(甲子)最早用于记日,已使用几千年。甲骨卜辞皆以甲子纪日,可见中国最古的纪日即为甲子。学者们普遍认为,至少从鲁隐公三年(前720)二月己巳日至今,我国干支日从未间断。实际上,干支最早(上古三皇时期)并非用于记日,是各自独成体系。而干支纪年法,东汉以前未见有之。经多方考定,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始用干支纪年法,这一年是乙酉年。自此以后,连续至今没有间断。而我国第一个甲子年是东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4年),所以多数学者认为“大挠作干支”始于黄帝时期,为战国秦汉人之假托、之附会,是有道理的!如
(1)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说:“古书中有关黄帝的传说特别多,如用玉(坚石)作兵器,造舟车弓矢,染五色衣裳,嫘祖(黄帝正妻)养蚕,仓颉造文字,大挠作干支,伶伦制乐器……这些传说多出于战国、秦汉时学者的附会。”
(2)吕思勉、童书业《古史辨·第七册》说:“黄帝之所以成为制器传说之中心人物,盖因基本由上帝神话所演变……因黄帝为古代传说之中心,制器传说亦集中于黄帝……皆非其实。”
(3)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下册》说:“汉时所传古六历……学者们多怀疑是周秦时代所假托。”
干支纪日,即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地支十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为六十年一个周期循环,本是数字(1、2、3、4、5、6、7……)符号、数字代号,并无深奥之理。如《淮南子·天文训》说:“数从甲子始,子母相求。”母为天干,子为地支。
有学者认为,干支本无阴阳五行思想,而附会阴阳五行之说,以推演天地万物一岁之周而复始,即从发生,经过成长、繁茂、成熟,至衰减、枯萎、败落,乃至胚胎新萌芽的状态(生、长、壮、老、已)者,是汉儒所为。如司马迁《史记·律书》、《淮南子·天文训》、班固《汉书·律历志》、刘熙《释名·释天》、许慎《说文解字》等皆有干支语源之解释,此或系干支纪年之依据。兹引《释名·释天》以说明之,如下:
甲,孚甲也;万物解孚甲而生也。
乙,轧也;自抽轧而出也。
丙,炳也;物生炳然,皆著见也。
丁,壮也;物体皆丁壮也。
戊,茂也;物皆茂盛也。
己,纪也;皆有定形可纪识也。
庚,犹更也;庚,坚强貌也。
辛,新也;物初新者,皆收成也。
壬,妊也;阴阳交,物怀妊也,至子而萌也。
癸,揆也;揆度而生,乃出土也。
子,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
丑,纽也;寒气自屈纽也。
寅,演也;演生物也。
卯,冒也;载冒土而出也。
辰,伸也;物皆伸舒而出也。
巳,已也;阳气毕布已也。
午,仵也;阴气从下上,与阳相忤逆也。
未,昧也;日中则昃,向幽昧也。
申,身也;物皆成其身体,各申束之,使备成也。
酉,秀也;秀者,物皆成也。
戌,恤也;物当收敛,矜恤之也;亦言脱也,落也。
亥,核也;收藏百物,核取其好恶、真伪也;亦言物成皆坚核也。”
又,清·赵翼《陔余丛考·干支》说:“刘恕《通鉴外纪序》谓:‘甲子纪岁自王莽始,莽下书言:始建国五年,岁在寿星仓龙癸酉;又云:天凤七年,岁在大梁仓龙庚辰。自此以后,无不以甲子纪年矣。’”
要之,干支非大挠所作,特别是干支纪年法,当始于汉时,乃汉儒之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