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中寺上篇)
(文明密码——净土两大祖庭的文学和宗教角力赛)
【前言】
玄中寺位于山西交城西部偏北十来公里处。交城是太原下属郊县,相距五十来公里。
玄中寺坐落于一条东南走向的山沟中。顺着山沟开进去大约两公里,便来到一处山坳,眼前山崖壁立,四围群峰错落,这便是石壁山,玄中寺因此又被称作石壁寺。
玄中寺前面山涧深凹,后面山壁危耸,从风水角度看,算得上是重阳地形;从军事角度看,那也是深沟险壑,易守难攻,危急时还可撤入山林;从环境角度看,更是青山翠微,碧溪喧哗,这对从荒凉晋北一路走来的笔者而言,有种误入江浙山林之感,但觉山高故人来,水远歌声逝,这样的风水宝地,要是没人关注,就不合情理了。
事实上,这里确实受人关注,而且不是一般人物,不妨来听听玄中寺的故事。
玄中寺山门
玄中寺建于北魏延兴二年,公元472年,竣工于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延兴二年是孝文帝拓跋宏登基的次年,当时的孝文帝只有六岁,其父献文帝拓跋弘尚在,因不满太皇太后冯有专权,就让位给了儿子,所以当时实际掌权的还是文明冯太后。冯太后不仅是鲜卑汉化的引路人,还是佛教普及的执行人,正是在她的推动下,北魏佛教才得以弘扬兴发,所以玄中寺可看作是冯太后主政下的作品。
当时北魏的都城还在大同,冯太后能在太原推广佛教,那是因为早在八十年前的39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已从后燕手中夺取了太原,所以,玄中寺堪称是北魏南进的行营和驿站,他们发力的起点是大同的云冈石窟,终点是洛阳的龙门石窟,以及那座高不可攀的永宁寺和闪耀着美玉光泽的瑶光尼寺。
玄中寺至今还存有两座北朝时候的佛像,分别是北魏沿昌四年(515年)造像和北齐河清三年(564年)四面千佛造像,其中北魏造像残碑上刻有如下铭文:“大代沿昌四年岁次乙未十月庚午朔七日丙子却波村邑师比丘法欢合邑七十人上为皇帝陛下造石佛两区愿天下太平人民和顺愿从心”。北魏源自汉朝时候的代地,所以沿用了“代”这个名号;当时石壁山这一带称作却波村;邑是指本乡当地,邑师可能就是村长之意;比丘是男性僧人的称呼,女性僧人称为比丘尼,所以铭文的大体意思是:大代沿昌四年的年末,却波村的村长法欢和尚带领全村七十人,为当时的孝明帝元诩建造了两尊佛像,祈祝天下太平,万民顺心。孝明帝时候,政权为灵太后胡氏实际掌控,山西北部忻州一带的契胡人尔朱荣趁势兴起,北魏已到了风烛晚年,这时候,却波村的村民们却依然在村长法欢带领下建造石佛,可见当时的崇佛之风是何等兴盛。
玄中寺大雄宝殿
需要指出的是,玄中寺还是佛教八宗之一的净土宗的第二祖庭,其对净土法门的实际影响之深,竟然远远超出了第一祖庭东林寺。
众所周知,净土宗祖庭为庐山东林寺,创宗祖师便是赫赫有名的慧远法师,因为寺中有白莲池一座,故被称为“莲社”。东林寺声名远播,那是因为来了很多文化名人,演绎了很多文化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慧远和诗人陶渊明以及道士陆修静,三人一起演绎了一出“虎溪三笑”的故事,这在中国文化史上广为流传,当然,还有那位逍遥神仙和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也是三番五次前来叨扰。
要说,这慧远算得上是北朝佛教的正脉,毕竟传承了师祖佛图澄和师傅道安的衣钵,可谓是一脉嫡传,东林寺被尊为净土祖庭,应该毫无疑义。只是,为何千里之外的玄中寺也被称为净土祖庭,两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可以明确地说,两者之间并无任何渊源,实在要说什么关系,那也只是传播的净土教义是相同的。但玄中寺能被称作净土宗第二祖庭,也绝非空碗盛水空穴来风,其在北魏晚期到大唐初期这段时间里,竟然连续出了三位得道高僧,身体力行,世代接力,最终让玄中寺走上了中土佛教历史的前台。
慧远圆寂于416年,生前虽然开创了净土宗,但在精神义理上并无多少创新,其后东林寺也没什么优秀僧人接班,但这并不影响东林寺的声名传播,因为来此的文人墨客实在太多了:陶渊明和谢灵运之后,孟浩然、王昌龄、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也都来了,甚至宋朝的苏东坡、黄庭坚等人也来了,看来中国人的从众心理便是在唐宋开的先河。这帮人造访的后果可不得了,诗词歌赋一篇接着一篇,你传我传口口相传,以至于东林寺名气之大,国内少有堪比,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的广告是文学,一篇佳作,便可让你传世千秋万载。
玄中寺内堂佛像
这说来真的很奇怪,虽然东林寺有那么多文学名篇传世,但能记住的没有几人,而善导和尚口诵的这一声阿弥陀佛,虽然简单通俗到极点,反倒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看来大雅之作毕竟曲高和寡,大俗之举方能口口相传,有时候有口无心,远胜你万般巧思。
就这样,昙鸾成功了,凭着这一句“阿弥陀佛”成功击败了“唐诗三百首”,真实的历史就是这么荒诞,你若认真必然迷失。可以说,到善导这里,北方净土宗无论在佛教经义还是仪轨仪式上都已完善到位,所以善导被认为是净土宗的实际开创者。
玄中寺僧人正在做法事
以上便是净土宗北传体系的开派三祖,像玄中寺这样高僧辈出的盛况,中国佛教史上也极为罕见。应该说,相对于庐山东林寺的慧远而言,昙鸾三人不仅在宗义理论上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而且在修炼方式上也进行了有效探索,使得净土宗广为北方信众所接受,而且此后不管发生什么灭佛运动,其它宗派也许遭遇消亡变迁,净土宗却都能香火不灭世代相传。
净土宗这三位祖师的生活时代是北魏末期到唐朝初年,那是一个极为开放和包容的时代,大量日本人也前来大唐学习,其中不乏日本僧人。有位名叫圆仁的僧人学习净土宗义后,将之传播到了日本,后来的日本僧人源空(法然)又开创了日本净土宗,其弟子源信(视鸾)开创了净土真宗。这两个衍生教派虽然远在东洋,却一直视玄中寺为净土祖庭,教众只要前来中土,必来朝访玄中寺。
玄中寺外景
大唐以后,玄中寺和其它寺庙的经历别无二致,基本上就是先遇战火,然后再予修复,如此这般,周而复始,具体过程这里不再赘述。奇怪的是经历了宋朝和金朝的风烟冷淡后,元朝时候玄中寺又再度热闹起来,首先是1238年,元太宗窝阔台赐名玄中寺为“龙山护国永宁十方大玄中禅寺”;窝阔台死后,其皇后乃马真也在玄中寺做了三昼夜的水陆道场,得到皇室这样撑台后,玄中寺再度崛兴,下院多达40多处;玄中寺至今还保留有一方八思巴文的圣旨碑,刻于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也就是说,忽必烈也关注了此寺。
这真的很让人奇怪,元朝跟这玄中寺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处来,为何也如此关照玄中寺呢,而且是跨朝代作业,跳过了五代、两宋和女真?
粗粗推测一下,说得过去的原因大概有三点:一,元代本就十分崇尚佛教,特别是在西藏萨迦派高僧八思巴的推动下,黄教也得以传入中土;二,玄中寺净土宗祖庭的身份,吸引了刚刚进入中土的窝阔台和忽必烈的特别关注;三,窝阔台赐名玄中寺是1238年,距离元灭金朝刚刚过去四年,在耶律楚才等人辅助下,窝阔台对汉人采取了相对怀柔的态度,所以有理由礼遇这座刚从金人手中夺来的汉传佛教祖庭,而忽必烈更是笼络重用汉人,1271年是元朝攻打南宋的关键时候,此时最需获得北方汉人的支持,所以恩遇玄中寺也说得过去。
然而,玄中寺能够扬名中外,影响世代,真的靠的是佛学教化吗,仅凭三位高僧的言传身教,就能奠定无可动摇的中心祖庭地位了吗?
玄中寺,西方圣境
在古代中国这个威权社会里,宗教其实并不享有绝对的影响力,远不如皇权来得直接干脆,圣旨一下,财赋马上便能跟上,殿宇楼阁很快就能建造起来;也不如文学来得有魅力,没钱没名都没关系,只要李白、杜甫、苏轼来上一首诗词,便能名传千古。上面已经论述过庐山东林寺,既没有皇权撑腰,也没有特别的宗教经义点化和仪轨发轫,一样也声名远播,很大程度上是靠诗词歌赋吟诵出来的。但玄中寺的山水没法跟南方比,所以很难获得文人的青睐,李白来过这里,也只是吝啬地写下“壮观”两字,仅凭僧众口诵“阿弥陀佛”,是很难扬名立万的,所以昙鸾仅凭宗教发力便想获得东林寺那样的待遇,显然是不可能的,善导那一声口头禅,也许能推广净土法门,但对玄中寺本身的弘扬并无太大作用,玄中寺著名于世,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获得了皇权助力。
就是在千古盛世大唐,这座貌不惊人的玄中寺享受了无比尊崇的待遇:
千古一帝李世民为其赐名为“石壁永宁禅寺”;唐德宗李适在这里修建了全国三大戒坛之一的——甘露无碍义坛;唐宪宗李纯更是在李世民的赐名前再冠以“龙山”两字——“龙山石壁永宁禅寺”;唐穆宗李恒为其特赐山林土地……
李世民为何要赐名玄中寺,“永宁”两字是否另有含义?
究竟是怎样的寺庙,能被大唐皇帝称为“龙山”?这可是定性为大唐龙脉啊!
唐朝四任皇帝为何如此礼遇玄中寺,该寺为何称为玄中寺?
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才是玄中寺兴盛的真正原因。
【后言】
本文为玄中寺上篇,因为内容有连贯性,请继续关注玄中寺下篇:
《大唐龙山——大唐龙脉发祥地,千古贤后在此月下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