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翁网叶翁网

叶翁网
叶翁网 YeWeng.Cn 专注于易学风水知识交流,感恩您的关注与分享。
文章13010浏览734332

1960年,朱德52年来首次回乡,乡亲们:您怎么才回来?

“二十三岁着戎装,七十四岁访故乡

...... ”

这是一首没有写完的诗,它的名字叫《故乡行》,出自朱德总司令手下。

这两句诗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堆砌,但仅仅是那直白得横跨了52年的时间长度,就足够让人感受到那份多年不曾探访故乡的愁苦。

这个时间长度同时也勾起了大家的好奇:是因为什么,让我们的朱老总回不了家乡呢

约法三章,粗布简衣返故乡

其实朱老总曾经有6次去视察四川的经历,只是每一次都因国事繁忙没有空余的时间,回到生他养他的仪陇县看看。

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现有朱老总“六过家门而不入”。国家在建设,人民还在劳苦,解放只是开始,要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才行,所以朱老总始终心系国家,无暇顾及个人,不过他自己也说过:

“怀乡念旧,人之常情,自古有之。我一直想回来看看,就是没得实现呀! ”

时隔漫长的52年,机会来了,而这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1960年朱老总再次离京,依次去考察陕西、贵州、四川。

在视察完四川南充的民情,汇聚好资料之后,朱老总看着距离南充几十公里的故乡仪陇县,心里不由得生出了回乡的念头。

在嘱咐秘书更改了行程之后,朱老总又特意联系了南充地委,提出了三个要求:

第一,不要规划我的行动,我想去哪就去哪,别让一群人都跟着我;

第二,不要刻意安排群众,我愿意找谁谈话就找谁;

第三,吃什么饭我自己点,别给我摆宴。

一切都安排妥当,朱老总便带着夫人康克清踏上了归途。

3月9日,拄着一个木杖,身穿一件看起来年代颇为久远的军装的朱老总再一次踩在了仪陇的土地上,他手上挽着夫人,目光却四处扫视着周围的环境,虽然有些村落屋檐隐隐熟悉,但更多的还是陌生,这不免让他一时有些怅然。

这时几位知情的公社干部想引着这位年迈的老人去看望尚在的亲属,却遭到了朱老总的拒绝。

原来朱老总这一次来不仅只是为了探望故乡,更是来体察一下故乡的人民,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情况。

就这样,一行人不动声色的走过马鞍场,一门一门的挨个走家串户,探望邻里乡亲。

就在挨家挨户的走访的过路中,街上一位老人停在了朱老总面前,这一张样貌年迈的熟悉脸庞映入眼帘,朱老总端详着有些相像的眉眼,顿时认了出来,原来是他的堂弟朱代良。

朱代良也是认出了眼前的血脉兄弟,两人相拥客套之后,朱代良看着眼前这个身着旧军衣,脚穿破皮鞋的老人家,不禁有些莞尔:

“亏你还是个老总呢!怎么穿这样一身回家呀!你瞧,我们县上的干部,那个也穿得不比你差。”

话音一落,身旁的几位干部都有些不好意思,场面一下子尴尬了起来。

朱老总看了看众人,笑答道:

不求衣锦还乡, 但愿民富国强。

他表示现在国家多灾多难的人民都没有富裕起来,做领导的不应该有心思在自己的吃和穿上做研究。

看到朱老总是这样的平易近人,一些人也开始凑上来说话,他们告诉朱老总,那些***后来要来这里抓他,见他没有回来就把朱家的祖坟给刨了。

听了这件事后,朱老总并没有愤怒。对于他来说,坚定不移地马克思主义信仰让他觉得祖坟捣毁再重建就是了,同乡被牵连受到的迫害才是更让他愧疚的。

这些年来,自打离乡谋出路起,一路的讨伐、内战再到抗日解放,一连串的危机接踵而至,朱老总永远奔波在救国存亡的路上,可以说是把这条命托出去奉献给了祖国,根本没有考虑过为了个人情感“抽个空”回乡访亲。

不说他自己,1937年抗日的时候,朱老总自己在山西一线抗战不止,还毅然召唤着自己的儿子朱琦也投身报效祖国。初次参军的朱琦一上战场就是最激烈的华北抗日前线,一打就是5年。而后在1943年,在战场上朱琦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左腿,重伤致残,才离开了前线。

人们簇拥着朱老总继续前行着,不一会儿走到了一处砖瓦制的院落门口,有人特意向康克清介绍说:

“这是朱老总小时候住过的屋子! ”

但是朱老总在一旁扫了一眼,直接否认道:

“我没住过这屋子。那时我家是地主的佃户,哪有这样好的屋子住呢?没有,没有。”

尽管离家了52年,但儿时生长求学的经历依然刻在他的记忆深处里,不会认错的。

而且虽然常年在外,和家里一直都没有断过书信来往——是了,书信!

朱老总顿时回想了起来,早年在护***时一直积攒着军饷,后来把钱寄了回来特意让家里人翻修翻修老房子,只为了让父母能住得好些。

不曾想小小的土房,竟翻成了带院子的瓦屋,当真是时过境迁。

就在朱德正在看旧居的时候,一名官员上前跟他说,可以再好好修缮一下,建一个朱德旧居纪念馆,什么的,供人们参观。

朱德听后拒绝了他的提议,专门叮嘱他们,一定要把这里改成学校,给孩子们上课用。

之后,朱德还一直关注着改造学校的进展。

当最后听说整栋只用了一个房间办了一个班,别的房间还是用来展览参观,他十分生气的说:

我感谢仪陇县委、各级党组织和故乡人民对我的厚爱。但是我的故居、这个陈列馆,必须建成学校,请尊重我的意见!

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总司令深知不论穷什么都不能穷教育,教育起不来,如何实现五年计划?如何将来在国际上站稳名叫中国的脚跟和脊梁?

到了下午,朱老总依旧没有回去访亲,又是让人领着他来到了马鞍中学,他一路从教学课堂走到了寝室,过程里看见了不少摇摇欲坠的房瓦,那孩子们住的都是硬木板搭成的简陋的床。

最后他又径直走向了食堂。食堂里,学生正在吃晚饭。

灾年不易,孩子都珍惜的往嘴里扒拉着碗中的粮食。

朱老总按照经验,问询孩子们每个月的伙食水平,各个家里的情况,却没有孩子主动告诉他答案。当过老师的朱老总,从孩子的反应立马明白了大致的情况。他严肃的对陪同人员说,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能受到影响,他们未来都是国家的栋梁,所以一定要做好这一块。

肴肉作宴,总司令直言“我吃得下去吗?”

当晚,县委同志希望给朱老总夫妇安排一个舒适下榻的住处,朱老总依然是连忙拒绝,示意这么晚了,不用特别安排,学校有灶房、空宿舍,就吃睡在这里好了。

而且多年不曾回来,倒是有些惦记咱们自家腌制的小菜了。

没过一会儿,一盘盘朴朴素素的青菜和豌豆尖被端上了桌,主食就上了些红薯,额外配了些鱼腥草和其他调制的小菜。

看着这一桌“清汤寡水”,朱老总却是兴致冲冲,拿起筷子叨了两口后,又拿起红薯不剥皮就吃起来了,吃得津津有味,嘴里也不停的说真香。

这让一群人看呆了,他们没想到朱老总竟然是这样的。

朱老总看到众人的反应,笑了笑不理会,虽然吃得很差,但他早就习惯了。从参加***,他就一直这样艰苦朴素,甚至到了长征时,只要进嘴里的能消化,就吃,毕竟人活着才能***嘛。

第二天早上,朱老总兴致冲冲地赶个大早起来,在操场上做起了健身操。

而后他又探访了马鞍公社、供销社和马鞍小学。

到了学校,他依旧仔细地问询了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的生活情况,细心得检查他们读书吃饭睡觉的每一个场所,临走前还和大家合了影,又专门为学校题词:“为共产主义培养新人。”

忙完一遭,眼看又到了晚上,仪陇县县委实在是不忍心再看着年迈的夫妻二人吃没有油水的大锅饭,睡木板。这也配不上这位国家元勋的待遇,于是瞒着他们两人安排了一顿较为丰盛的晚宴。

在饭桌上,朱老总看着盘子里的肉丸和扣肉,心里想的却是这两天看到的消瘦的老乡和嶙峋的孩子们,当下直接严肃地批评县委说:

在南充,我就要求了约法三章才回来的。我说的你们忘了吗?你们专门为我设宴,我吃得下去吗?

朱老总见县委的同志被他批评之后,低下头非常不安,就又放缓了语调,让他们不要铺张浪费,给自己做一些家乡饭就好。

县委的同志见朱老总没有生气,赶忙撤下了晚宴,并询问朱老总想吃什么, 朱老总这才笑着点了菜:

“我吃豆芽、菠菜、魔芋豆腐,外加一份折耳根。”

悄悄地来,匆匆地走

体察完民情之后,朱老总才慢慢迈着沉重的步伐往他印象中的居所去,他走到院坝右边的一个大石磨前,眼中好似倒流闪过许多光影,长叹一口气说道:

“小时候我在家点着桐油灯读书,母亲就在月光下推豌豆粉为我们做凉粉,推麦面为我们做面条。母亲一生辛劳、慈爱,我没尽到孝心啊!”

1944年2月15日,朱老总的母亲寿终离去,远在延安的他没办法赶回去,只能在延安为母亲办了追思会。

即便是这样,后来朱老总也直言,说他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在母亲逝世之前,不曾在她的面前为她倒过一杯水。

走出了院坝,朱老总往屋后走去,那是朱家的翻修后的祖坟,他伫立在坟前默立了两分钟。随后,特意去到母亲的墓碑前祭拜。

朱老总母亲钟太夫人的墓地,就在轿顶山西南许家嘴丛冢中立着。

墓地有着一个专门的祭拜台,留有一块大青石台供人瞻仰。在祭拜台的前方,卧着一个花岗石石碑,背面刻有当年《解放日报》刊发的中共中央悼念钟氏逝世活动的报道,正面刻的是朱老总写的悼文《回忆我的母亲》。

三天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对于朱老总来说,这额外的3天时间已经弥足宝贵,因为中国还有更多的千千万万个家庭在等着他。

在即将告别仪陇之时,乡亲们听闻到消息纷纷过来,只为给朱老总送一些土特产,不过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只是吩咐秘书从仪陇的街市上买了两双当地打的草鞋。有人不解地问道:

“买这做啥子?”

朱老总意味深长地告诉乡亲们,这仪陇县的草鞋可不一般,远的不说,当年长征一路从湖南到延安,一直穿得都是草鞋,只可惜不是我心心念念的咱们仪陇草鞋。以前小时候上学、劳作,那脚上穿的都是它,也是靠着十几双草鞋,才能跋山涉水七十多天去到云南上武堂。

离开后,朱老总不仅仅只写了半首《故乡行》,也写了一首另外的诗:

“五二年前别六亲,离时笑语记犹真。

松青柏翠故乡景,桃红李白公社春。

社会一新人欢乐,乾坤两造政权新。

连根蔓草芟夷尽,好种喜禾不患贫。”

作为经历过战火考验的人民解放军开国将帅,朱总司令克勤克俭、恪守清贫,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固守军人的职业操守。不仅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更是把自己的全身心都给予群众,戎马一生从来不顾及个人,没有因为位高权重而偏倚过自己的乡里。

52年不回乡,未曾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心中的苦闷就像那首写不完的《故乡行》绵绵无尽。而直到解决了多数人的困难,才去扶贫照顾同乡的邻亲。这无私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永久缅怀。

叶翁网
上一篇: 佛门大师亲授5种幸福生活之法,居士们赶紧学起来
下一篇: 龙心凤情:属龙男人如何展现他的深情厚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