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烟台街上的瑭掌柜 内容: 1855年,我的曾祖父出生在距烟台街三四十里的贵山镇,名瑭,职业生涯中多被人称为瑭掌柜。 1870年,烟台建市10周年。 这一年,瑭掌柜为了让老娘有个幸福的晚年,决定北上烟台打工。 那时打工要有人举荐。 瑭掌柜找到的举荐人是本村同宗南爷,出了五“父”,不能算做亲戚。 农村人,耕地传家,没读过书,只识几个常用字,瑭掌柜说五“父”的“父”就是父亲的父,自己的父亲是一代,父亲的父亲是二代,二个人上溯至第五代,如果有祖宗是一个人,就没出五“父”,是亲戚。 瑭掌柜和他的南爷虽然出了五“父”,也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 老祖宗从“大槐树”走到贵山,在贵山定居,到瑭掌柜这一代是第十五代,到南爷这一代是第十三代。 虽然出了五“父”,仔细算算,从南爷这算起,也就是上溯到第六代,是一个祖宗,这是一层。 南爷虽在烟台开钱庄,并没有脱离农村,在贵山还有祖屋、有地、有儿子,每年要多次回到贵山,这是一层。 南爷很乐意为瑭掌柜举荐。 所谓的举荐并不承担什么大的责任,只要被举荐人在举荐前不是罪犯,举荐人就不承担任何责任。 瑭掌柜找到一个商行当伙计,南爷举荐,自然事成。 南爷在举荐前后给瑭掌柜进行了培训。 以讲故事的方式,教了一些行商做人之道。 比如吃饭时,不能光顾自己,看到掌柜的放下碗,没放下筷子,就要赶紧给掌柜的盛饭,盛多少,掌柜的筷子指到碗的那里就盛到那。 加上瑭掌柜脑子清楚,勤奋肯干,忠诚老实,得到了商行老掌柜的赏识和青睐。 老掌柜为了显示亲切,称当伙计的瑭掌柜为小瑭。 当地人的习惯,戴高帽,老客也把小瑭称为瑭掌柜,久而久之,很少有人知道瑭掌柜的姓了。 1873年,瑭掌柜真正成了商行的掌柜,老掌柜也叫他为小瑭掌柜了。 光阴如梭,二十多年过去了,瑭掌柜早已熬成了二掌柜。 所谓二掌柜,只是参与分红,商行是人家掌柜的。 掌柜决定分红的话,依次给各位掌柜多少不一的分红,相当于现在的年终奖。 掌柜相当于董事长兼总经理,二掌柜以下相当于现在的经理。 老掌柜去世了,少掌柜当家。 少掌柜没有多少经商的头脑,指着瑭掌柜支撑门面。 有些事情,不是瑭掌柜说了能算,新掌柜说的,瑭掌柜只能落实。 磕磕碰碰,买卖虽不红火,却有赢利。 年底了,少掌柜决定不分红。 心里虽有不满,瑭掌柜还是满脸陪笑,一口一个掌柜。 第二年,1892年,买卖还算说得过去,少掌柜单独找瑭掌柜谈话,还是不分红。 在踌躇了几天以后,瑭掌柜辞职了。 “家中有几个闺女好出嫁了,我得攒嫁妆。 ”其实早就有好多商家挖过瑭掌柜,为了对得起老掌柜,瑭掌柜决定往返烟台贵山贩鱼。 置办了一头驴、一副绵槐条编的驴驮子(一种筐),瑭掌柜开始了贩鱼生涯。 绵槐条编的筐盛鱼是瑭掌柜贩鱼的特色。 用的绵槐条要去皮,鱼放进去,本身带水,一泡,绵槐条的缝隙基本消失,上面再盖些东西,鱼就很少失水,一是新鲜,二是给顾客一种没有水的感觉,买卖就比别人的好。 筐嘛,给人的感觉就是盛不了水,现实中确实也盛不了水。 鱼身上的水,流动性显著减弱而已。 瑭掌柜贩的鱼是不泡水的。 卖得是真诚和生命。 贵山大集的前一天,不舍得骑,牵着驴到烟台,歇一歇,大集那天早上2、3点进上鱼,再牵4个小时左右赶到贵山大集去买。 当然,是以贵山大集为主,也到周边的集市贩卖。 这一干,就是三年。 1896年的除夕,贵山大集赶半半集。 每逢农历二、七,贵山赶集,为一天时间,大约在下午3、4点钟散集。 一个特例,每年除夕也赶集,在上午11点多散集,让顾客查漏补缺的机会,称为半半集。 除夕凌晨,瑭掌柜在烟台进货。 当天大家都进鲅鱼,瑭掌柜思算当地过年有吃加吉鱼的习惯,狠了狠心,花高价进了加吉鱼。 到贵山一看,卖加吉鱼的就自己一份,凭经验,按进价的一倍试卖。 平常卖鱼都是按进价为准,加价4成左右试卖,卖不出去,慢慢落价去卖,落到2成,就不好再落了,再落就赔了。 前面买贵的人来找,“您挑剩了,不便宜点,谁要? ”双方便都有了面子。 加吉鱼卖得红火,也不好加价。 一个小时,200多斤的鱼就出清。 在收拾东西准备回家的时候,本村一个富人子弟来到摊前,非要买鱼。 瑭掌柜为了显示真诚,把筐底给人看了,富豪大喜,加一倍钱,要把藏在筐底二条加吉鱼买了。 “不行啊不行,这是留给我老娘过年吃的。 ”这是瑭掌柜自己创业的第一桶金。 过了年,瑭掌柜重返烟台街,在大庙北,盘下来一个店铺,取名中兴栈。 中兴栈开业后,当地衙役老来找事。 传过风来,不远的隆昌栈不满瑭掌柜在此开店,让县官把中兴栈搅黄。 1896年5月的一天,当地衙役又来找事。 当时经商的习惯做法是占道经营,但中兴栈已经不敢了。 瑭掌柜在店前摆了个矮桌,吸引人来免费喝茶,这也是各个商行集攒人气的一种惯用方法。 衙役来了,说是什么违反戒律,非要没收一条小板凳。 一个老客,看不下眼,耍起了泼,咬定板凳是自己带的,这才把板凳留了下来。 遇上事,瑭掌柜习惯满街溜达,边走边想办法。 这天晚上,一个人住在店里的瑭掌柜又上街了,闷头溜达的瑭掌柜一抬头,看到了李府。 李府是当朝监督中央招商局(可能是当地人加上了中央两字)的四品官员的住宅。 李四品与瑭掌柜有姻亲关系,过年过节,新鲜玉米地瓜下来之际,瑭掌柜会奉老妈之命到李府奉送礼品。 也许瑭掌柜下了好几次决心,这一次,两手空空进了李府。 “来了,老二。 ”瑭掌柜排行老二。 瑭掌柜三言两语,倒了倒苦水,央求姨夫找县令说个情。 “他官太少了,这、这、这,我怎么去说。 ”“那么吧,我明天到商行去喝口茶吧。 ”第二天一早,瑭掌柜找了个高桌放在店外,摆上了茶壶茶碗,放出李四品要来喝茶的风声,毕恭毕敬地静候上了。 终于,李四品来了。 “老二,在这开商行呢,好,我看这儿挺好。 ”“姨夫喝茶,姨夫喝茶。 ”瑭掌柜激动了,有点失神,忘了李四品喝了一口茶,还是没喝一口茶,反正李四品没坐就走了。 从此以后,违章建筑问题没有了,占道与中兴栈不沾边了。 但是生意并不好做。 不挣钱。 不挣钱的意思是,能够维护运转,能够维持生存,不挣大钱,没有剩钱。 不好做的原因还是隆昌栈的打压。 凭着规模和声誉,隆昌栈打压中兴栈。 中兴栈今天进了什么货,隆昌栈明天一定进这种货,一定比中兴栈便宜卖。 对于隆昌栈,这是一个部分,没有多大的损失。 对于中兴栈,这是全部。 不好做的生意维持到1900年。 一个人住在店里的瑭掌柜已经习惯了晚上8、9点钟上街走一走,透口气再休息。 仲秋节的晚上,瑭掌柜刚出门,先是闻到了淡淡的糊味,抬头看到了隆昌栈的仓库冒烟着火了。 赶紧跑步二、三里,到隆昌栈钱掌柜的住宅砸门报信。 隆昌栈是烟台街有名的大商行,掌柜和伙计并不在店铺居住,无人值守。 “人家人多”,钱掌柜接到报信,立刻带领伙计灭火。 隆昌栈有些损失,不大。 隆昌栈再也不打压中兴栈了。 每年仲秋,钱掌柜及其后人把两条大鲤鱼送到瑭掌柜家中,直到1945年。 中兴栈的买卖慢慢好了起来,挣钱了。 中兴栈的红火并没有影响隆昌栈的生意,反而生意更加红火。 瑭掌柜的总结:“两家的红火,互相给对方增加了声誉。 在这家没买着的东西,在另一家买着了,都挺不错。 长了,人们要买东西,习惯先到这儿来看看。 客就多了。 ”瑭老板的高光时刻在1912年。 这年孙中山经过烟台,瑭老板以商界代表的身份,跟随当地头面人物,共计18人,上“安平”轮欢迎孙中山先生的到来。 欢迎仪式后,这18个人全程陪同孙中山先生视察了烟台这片土地。 马善有人骑,人善被人欺。 瑭老板成在善良,败在善良。 对不听话的掌柜,瑭老板就是不舍得开,中兴栈的掌柜们越来越大胆,中间收钱,为别的商行跑业务,一件接一件。 伙计们见样,也越来越偷懒。 1933年中兴栈终于亏损。 1934年的腊月28日,收工吃过饭后,中兴栈的掌柜伙计聚在一起报帐计帐,一阵噼噼啪啪,算盘不响了。 “等一下,”眯着的眼的瑭掌柜睁开了眼“今天大约亏了多少钱,对不对? ”算帐的撑大了眼,报了当天的盈亏,两者的误差明显在1%以内。 几个掌柜这才知道瑭掌柜的神算功能一直都在,面面相觑。 1934年的除夕夜,中兴栈的掌柜伙计一起吃过晚饭,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押宝游戏。 商行不准赌博,除夕夜除外。 当地押的是骰子的点数,瑭掌柜第一个做庄,掌柜伙计们纷纷喊六六大顺,最后一次赢了瑭老板的钱。 当地的习俗,掌柜第一个做庄,一定是个6,寓意顺利之意,掌柜做完庄,退出游戏,让伙计们一起玩耍守夜,把刚赢掌柜的钱,进行再分配。 初一,瑭掌柜回到贵山拜年后,回家看到孙子们,发了红包,摸了措孙辈的头,“爷爷再也不能挣钱给你们花喽。 ”就和唯一的儿子商量中兴栈的未来。 未来,就是儿子出山。 儿子没上任之前,先去找的本村开钱庄南爷的后人。 钱庄仍是烟台街上知名的钱庄。 钱庄掌柜当即找来贵山在烟台街上的名人商量。 商量的结果是:中兴栈是贵山老百姓的客栈,不能倒;提供资金给中兴栈,把掌柜都开了。 贵山及周围村庄有人闯关东,多在大连等地。 回家到烟台下船后,需要在烟台街上住一宿,第二天才能回家。 贵山村民到烟台街,往往也要住一宿。 中兴栈是这些人的客栈,来到中兴栈和瑭掌柜打个招呼,免费管饭、管住。 有的人知道送点东西,有的人真是白吃白住,瑭掌柜一视同仁。 “咱有这个条件,多准备几床被,来了,加双筷子,大家一块吃,晚上住伙计们的大通铺。 ”中兴栈一直是贵山村的客栈。 瑭掌柜的善良为中兴栈的复兴打下了基础。 上文提到的1945年,是日寇败退烟台的那年,是瑭掌柜夫人过完90岁生日,去世的那年。 隆昌栈把瑭掌柜夫人视同瑭掌柜对待。 这一年的仲秋,隆昌栈没有送来二条鲤鱼。 这是闲话。 发布时间:2025-05-05 12:24:25 来源:叶翁网 链接:https://www.yeweng.cn/essay/8941.html